崇恩(1803—1878) ,觉罗氏,字仰之,禹舲[líng]、语舲、雨舲,别号香南居士、敔[yǔ]翁、语铃道人,室名壶青阁、香南精舍、吾亦爱吾等。满洲正红旗人(一作正蓝旗),系满清皇室。出生于嘉庆八年(1803),官仕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先后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等,为道、咸朝重臣。工书,法苏轼。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名家,撷[xié]其精华,故能超轶凡近。喜收藏、精鉴赏,收藏历代书画、古籍碑帖极富,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金石学家、诗人。著有【香南居士集】【香南精舍金石契】【金石玉铭】【枕琴轩诗草】【崇 雨舲中丞诗稿守岱集】等。[1][2] 崇恩与何绍基
崇恩作为清代皇家氏族,与当时许多学者、书法家交好。除了瑛兰坡等人以外,他与何绍基关系最为甚密。两人交往应始于咸丰五年(1855)。当时,何绍基“以私罪降调”,被免除了四川学政的职务,离开四川北上入秦,然后东下,于此年六月至山东,“客居历下”。是年仲冬,何绍基应时任山东巡抚的崇恩之邀主讲济南泺源书院。从此,何绍基与崇恩交往频繁,堪称知己。何绍基在其《东洲草堂诗钞》卷十七至卷二十一中,与崇恩唱和的诗就达38首,这些诗既是二人日常交往的见证,也是他们深情厚谊的真实流露。咸丰七年(1857)腊月初六初雪,何绍基有诗柬雨龄中丞,中丞和诗,何绍基即叠韵奉报三首,有诗云:“公拥双旌抚东土,海岱吝此如奇魂。”“敬诵来章甚悱恻,诗理要将天意回。”“济时待纪公等绩,濡笔何辞日几回。”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咸丰八年(1858)春,崇恩足病,何绍基作诗相慰,有诗云:“自公末疾剧,增我客怀垢。茫茫欲废寝,惘惘易中酒。”并注日:“闻公足疾剧,余夜每不成寐。”一片真情,感人肺腑。他在《语铃道人远寄论书二篇,仍叠前韵奉答》诗云:“论书亦何挚,心好不嘀口。夙窥六艺一,理蕴百端厚。”记录了他们谈论书艺,相互激励的情景。在《得崇雨舲中丞书,以诗为答,叠过诗龄索酒韵》诗中有句云:“平生野意狎[xiá]猿鹿,衫履粗疏忘次序。春风吹人无处著,一笑三齐又三辅。”友人雅集,诗酒唱酬,放浪形骸,此乐何极!咸丰九年(1859)四月,山东大旱。四月八日,从兖州请来灵石,供奉龙王庙,何绍基和崇恩率从属每日两次步祷,祈雨驱旱,并作诗记之:“嗟余颓废不任职。为此寝食安敢偷。”五月十九日夜,何绍基得弟侄书,知苏杭苦雨不晴,并告城南书院主讲无人,湘中大吏欲邀其返湘,他在诗中犹豫不决:“佳节来问讯,驿使寄衣条。怜我久留滞,苦劝还乡郊。把书怀友于,兀坐忽深宵……城南固自佳,泺社亦免嚣。况逢主人贤,能使羁思消。”故土难离,且有南书院主讲之位虚以待之,但何绍基还是感念崇恩的知遇之情,不忍离去。后来又在《雨舲中丞见示伊吾司马侯猗碑,手钩一通,适君以阁学内擢[zhuó],因题碑后兼写别怀》一诗中进一步写到:“回忆读碑几怆热,相与订古忘宵昕。泺社秋风怅留滞,(木瓜)棱瑞霭瞻烟媪[ǎo]。”回忆与崇恩一起畅谈诗文、考证碑帖的日子,多么令人难忘啊!一直拖到次年九月,何绍基才因思乡心切,告别济南,起程返湘,从此与崇恩分别。何绍基与崇恩交情深厚,缘于二人性情相投、爱好相近和对彼此才华的倾慕。他们都喜好诗词,尤爱宋代苏东坡的诗词。他们诗词唱和,常叠东坡诗韵。在《东洲草堂诗钞》中,何绍基赠崇恩的诗中叠东坡诗韵的就有《雨龄中丞赐和诗,兼和坡公海市篇见柬,奉答两篇》、《中丞于十二二日得见海市作诗寄奉,和二篇》、《中丞淮县寄来论诗诗,过奖拙作,八用坡韵奉迓[yà],时廿[niàn]六日酉刻》、《廿七日晨起得中丞邹平寄诗,以余思为浙游,恳款留行,九用坡韵奉迓,闻今日午刻可回省署》、《四月朔曰,雨龄中丞生曰, 小诗奉贺,用坡公病中大雪韵》,等等,有时甚至一用再用,直至“九用”,他们对苏东坡诗词的热爱可见一斑。同时,他们都痴迷于书法,尤爱颜真卿和苏东坡。郑文焯称崇恩书法“繇颜入苏”,可谓的评。崇恩于颜真卿之外,对东坡书法用功尤深。他写对联,也常集东坡帖中之字。曾见其对联:“老桂盘云苍藤翳[yì]日;异石翻浪高松卷涛。”有跋日:“集坡仙洞庭春色、中山松醪[láo]二赋字,书奉峻生道兄先生即正。时在道光丁未十月五日,弟崇恩。”其集字可谓中规中矩,形神具备。而且,他研习东坡书法也颇有心得,正如‘他在《行书论书册》中所云:“ 世谓坡公多偃笔,因以偃笔学之,真有毫厘千里之谬。坡盖善用逆锋折笔,所谓回腕藏锋是也。.惟其笔笔折,是以笔笔方。惟其逆锋,是以藏锋。末学于此中甘苦既未亲尝,道听途说辄敢訾议前贤,可叹可叹!”“坡书发源于王僧虔,泛滥于颜清臣、徐季海、李泰和(李邕),时复有杨风子家数;又能自出新意,以副其天生妙笔,实则与右军、大令一家眷属耳。世人见其自成一家,又见尸视鲁公,遂谓坡专意学唐,未人晋贤之室。夫才质品诣如我髯[rán]翁(苏轼),即不善书,当亦无愧晋贤,况其笔墨之妙,道微入神,实足以追配王氏父予而别开蹊径耳!”真可谓提纲挈领,真知灼见。观其书法,字形宽博,左低右高,鼓侧之态近东坡:而其遒劲厚重、绵里藏针处,则得益于鲁公。而何绍基书主要以鲁公书法为体,以欧阳父子书法为骨,遍临秦汉诸碑,溯本求源,融会贯通,自成高格。他们在艺术追求上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相互敬佩,相互激励。何绍基有诗称赞崇恩云:“语铃道人真有道,腕力健运翔鹏鲲。和诗既许有同调,论书见谓能知言。公余不废谭艺乐,石墨磊落谐琴樽。”“先生卓然道战胜,诗力如虎书如龙。”何绍基多次赠书法作品给崇恩,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中有何绍基《致雨舲和拙诗兼和坡公海市篇》诗册、《奉和雨龄海市》诗册和《奉和雨舲湖亭观荷》诗册,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九歌堂藏真·清代名家法书》中有何绍基《柬雨舲中丞闱中》及《寄家书》诗稿,均精彩绝 伦。何绍基不仅欣赏崇恩的书法,也非常崇拜他的诗文,在东洲草堂诗钞中曾云:“香南居士诗字格,于眉阳叟最服膺[yīng];因于颜行极恋缪,想见胸次常棱蹭”。崇恩也多次在诗中赞扬何绍基,如其奉答何绍基留别诗云:艮朋清言来几回,相期妙意赏黄梅。闲云野鹤忽孤往.磬[qìng]口檀香方半开。画艇烟波劳远梦,蹇驴风雪盼归来。巡檐索笑无佳句,恨不平分八斗才。有跋日:子贞仁兄大人赋诗留别,敬次元韵奉答即正。弟崇恩伏枕草草。 崇恩与收藏
清代中后期金石学的兴起,访碑、拓碑、拓本鉴藏成为学界风气,出现了阮元、张廷济、翁方纲、吴荣光、吴云、陈介祺等一批著名人物,崇恩也是其中一员。他曾在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任官,每到一处,必以访求金石为乐。由西藏返京后,“日追逐于琉璃厂庙市,物色法书名画旧拓碑帖。偶有所得,赏奇析疑,亹亹不倦,往往上灯后始匆匆入城。人生赏心乐事,殆[dài]无有过于此者!”(31)崇恩收藏、鉴赏过的碑帖既多且精,在传世的北宋拓《圣教序》墨皇本(天津博物馆藏)、北宋拓《淳化阁帖》卷四(上海博物馆藏)、《大观帖》卷第二十四残本(故宫博物院藏)、白玉蟾《足轩铭卷》(上海博物馆藏)、元郭畀[bì]《日记》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天津博物馆藏)上,都留有崇恩的题鉴、跋文, 许多传世品皆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鉴赏历代金石、碑帖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