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即具有双重身份含义的灌溉渠道,一是指北洛河洛惠渠,另一个是指伊洛河洛惠渠。 北洛惠渠位于陕西北部北洛河古称洛水,北洛河流域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北洛河洛惠渠,引洛水灌溉蒲城大荔一带地方,前身为汉代龙首渠。洛惠渠首部枢纽在澄城县。取水枢纽组成与泾惠渠类似。其关键工程为穿越铁镰山的长3037米的隧洞。1933年动工,1950年7月完工通水。灌溉面积约75万亩。自1950年开灌以来,承担着渭南境内洛河来水的防汛任务,承担着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5万亩农田的抗旱灌溉和日常灌溉任务。 伊洛惠渠位于伊洛河古称雒[luò]水,行政归属陕西洛南县 商洛粮仓,洛惠渠是洛河最上游的人工渠,因受洛河惠泽而得名。洛南县城西去约30公里,在洛源镇张坪乡五龙村二组可见洛惠渠渠首闸门。洛惠渠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 北洛惠渠
北洛惠渠位于北洛河,古称洛水,通称洛河,50年代改称北洛河,为渭河最长支流,源于榆林地区定边县西白于山最高处魏梁(海拔1907米)之南麓,东经107°36’,北纬37°13’,初名石涝川,东南流至铁边城合王坬[wā]子川后叫头道川,至延安地区吴旗县城关合乱石头川后始称洛河。流经定边、靖边、吴旗、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13县,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河长680公里。流域平均宽80公里,呈条带状,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除葫芦河境外有2381平方公里之外,均在省境内,干流平均比降1.5‰。洛河是一条古籍记载较多而又混淆较多的河流。一是与南洛河相混淆。《广韵·铎韵》说:“《尚书·禹贡》在‘导洛自熊耳’,《汉书》洛,本作雒。”清王筠《说 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以别于伊洛的南洛河。二是与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首先将两者混为一谈。《尚书·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fēng],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毛传》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太平寰宇记》载:“沮水自坊州升平县(今宜君县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会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今耀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今大荔东)东南入渭。”还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与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