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萨清真寺

伊斯兰第三大圣寺
阿克萨清真寺(阿拉伯语الأقصي)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上(穆斯林称“尊贵禁地”),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同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极远”,故又称“远寺”。[3][1]
阿克萨清真寺的主体建筑高88米,宽35米,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罗门)所建,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时期(公元705年)重修。[4]637年,阿拉伯穆斯林占领耶路撒冷后,欧麦尔在圣殿山的遗址上修建了清真寺。691至715年,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马利克和瓦利德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建,完成了萨赫莱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成为耶路撒冷的新地标。[1]公元1099年,欧洲十字军夺取耶路撒冷,清真寺被改造为所罗门圣殿教堂,成为基督徒的礼拜场所;1187年,阿尤比王朝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穆斯林重新掌握圣城,教堂又被恢复为清真寺。1516年,奥斯曼帝国统御巴勒斯坦,苏莱曼大帝重修了耶路撒冷老城,作为一个伊斯兰政权,奥斯曼人延续了非穆斯林不得踏足圣殿山的宗教传统,掌管圣城4个世纪。[1]
作为巴勒斯坦境内最为重要的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对于巴勒斯坦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宗教本身的含义,而早已成为巴勒斯坦民族心理的象征。其形象在巴勒斯坦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很多组织机构的标志都是以其作为背景,很多人一想到巴勒斯坦,脑海中第一个形象必然是阿克萨圣地里[]熠生辉的金顶。由于阿克萨清真寺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每当其受到侵犯之时都会使巴民众群情激奋,进而引起大规模的抗议甚至全民大起义。阿克萨清真寺因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历次巴以冲突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5]犹太人坚信阿克萨清真寺地下是犹太王国的圣殿遗址,是未来迎接犹太复国救世主“弥赛亚”从天而降的地点,将阿克萨清真寺称为“圣殿山”,巴以双方对该寺的争议从未停歇。[6]

起源及名称

阿克萨清真寺(Aqsa Mosque),坐落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Temple Mount)上,是伊斯兰教中地位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圣寺,因为距离圣城麦加遥远,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极远”,故又称“远寺”。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7月的一个夜晚,在天使伽百利的陪同和引导下,自麦加骑乘天马到达耶路撒冷,踏石登霄,夜游七重天。这段传说在《古兰经》和《圣训》中皆有记载。为纪念此事,穆斯林修建了阿克萨清真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