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休烈-抖音百科
于休烈(692年—772年),河南人氏。高祖于志宁,贞观年间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之一,父于默成,任沛县令,早逝。 于休烈生于唐武后如意元年,卒于代宗大历七年,年八十一岁。机鉴融敏,善文章,与贺朝、万齐融、包融齐名。开元初,第进士,又擢[zhuó]制科。累官集贤殿学士。肃宗时,为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史籍燔[fán]缺,休烈请;州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宫一资,一篇绢十匹。又自献论,帝嘉之。转工部侍郎,仍修史。代宗时,进工部尚书,封东海郡公。性恭俭仁爱,乐贤下士,推毂甚众。卒,谥元。休烈著有文集十卷,(《旧唐书本传》《新唐书志》)行于世。 人物经历
于休烈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及延陵包融为文词朋友,一时都很著名。应举进士,又应制策考试登科,授秘书省正字之职。屡次升迁至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自中部奔赴皇上行宫,被擢升拜给事中。又调任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道:“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禹、汤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因此勃然兴盛。有德行的君主,不忘规劝己身过失,臣极力庆贺不已。”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丧失殆[dài]尽,无史籍文献可供检寻。于休烈启奏道:“《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他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一并收藏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贼攻陷后,尽遭焚烧。而且《国史》、《实录》,皆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伏望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若是史官收得,则赦免其渎职之罪。得一部者越级授给官位,得一卷者赏绢十匹。”数月之内,仅收得一两卷。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