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明末清初诗人
李雯(1607—1647),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蓼斋后集》五卷。

人物事迹

李雯才华过人,年轻时就享有诗名。他与陈子龙、宋征舆是交情极深的挚友,并且共同创立了云间诗派,并与陈子龙、宋征舆互相唱和,共同创立了云间词派。同时又和彭宾夏允彝、周立勋、徐孚远等人因才结交,平日以诗文唱和为乐,声满天下,当时被人称为“云间六子”,其中以李雯、陈子龙宋征舆三人是云间诗派的中坚力量,而陈子龙、李雯才名尤甚,被时人并称为“陈李”。顺治元年,龚鼎孳曾经上疏当朝推荐李雯,称赞他“文妙当世,学追古人之李雯,国士无双,名满江左。石录天禄,实罕其俦”。在仔细品读这部《蓼斋后集》之后,发现龚鼎[]之语实非虚言。关于李雯才高学深的传闻很多。例如,相传清开朝的摄政王多尔衮那篇传诵于海内外的《致史阁部》劝降书,以及顺治初年许多的诏[gào]书檄,都多出自于李雯手笔。
李雯像云间派的其他成员一样,在诗歌理论上,基本接受了明朝“七子”的复古主张。他的诗作中,有一部分作品模拟前人的痕迹非常严重,比如他的诗集中有多达六卷的乐府诗,就其大体而言未脱“七子”习气。
李雯作为一个明朝的秀才,却在故朝覆灭不久,就在当时被汉人称为夷族的清廷作了官,这无论是从他自小所接受的儒家“忠君报国”的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他自身的良知上来说,这种悖离与背叛都不能不是一个异常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抒写身处乱世的[]郁和失节仕清的愧疚。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是自责自怨的诗句,处处都显现出一种压抑沉痛的负罪感,同时也处处洋溢着对故国的思恋与怀念之情。这不仅表现在如《旅思》、《卧病射陂喜逢万内景有赠》等一些直接倾诉内心苦闷、忧郁的诗歌之中,而且在部分描写景物、记录时事的作品,如《太平奇闻子规》、《感秋》之中也有所流露。从而,决定了李雯诗歌哀怨、悲凉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