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外

老舍所著的书籍
《大悲寺外》将20余年的前尘后事[wǎn]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小说中以人格作“根”、以奉献为“根”的人物,其悲剧的结局是“伟大的失败”。他的一些名篇都是以人性的辩证法去开掘道德问题,具有长久性和世界性。他的许多名篇,都体现了这样的价值立场:人应有包容万物的胸臆,人的新质首先是能创造,在改造环境中完善自己。

简介

小说以北方某城一座普通的师范学校为场景,以上世纪20年代初屡见不鲜的的“学潮”和“教潮”为引子,以长达二十余年的生人与死灵的灵魂碰撞和恩怨交缠为主要情节,精心雕塑了两个性格特异的典型人物:一个是负责的有牺牲精神的学监黄先生,一个是无定性的学生丁庚。小说前半以黄先生为主角,后半以丁庚为主角。
(图)《大悲寺外》
黄先生在师范学校里担任学监,非常负责,也很有爱心;既讲规矩,也有人情,“凡关乎人情的,以人情的办法办;凡关乎校规的,校规是校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黄学监是“困苦中的天使也是平安中的君王”。然而,“伟大与藐小的相触,结果总是伟大的失败”,他得到很多同学的爱戴。这时,学校有个手工教员,暗中煽动学潮,想赶走黄学监而代之,这个风潮在校长的干预下平息了。后来,学生们因“废除月考”的事再闹学潮,发展到要求撤换老师的程度。黄学监出于责任,一方面坚持维护学校秩序,一方面积极地在学生中做疏导工作,却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在一次全校学生大会上,一个学生扔出砖头把他的头砸破了,三天后因感染去世。他在临死前召集学生们讲话,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