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同春节一样,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辞旧迎新、共同庆祝。在四川凉山彝语称彝族年为“库史”,“库”系名词,有年、岁之意;“史”一说是形容词“施”的变音,意为新的,“库史”即新年;另外一说“史”为动词,有转、轮回、循环的意思,“库史”意为转年,引伸为“过年”,节日时间基本在农历十月,新年伊始,贵州和云南大部分地方彝族年用彝语又称为“达透”。彝族年在2011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
彝族年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主要贯穿着三大仪式,分别是祭祖仪式、杀猪仪式、尔擦苏仪式(清洁仪式);[4]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而凉山彝族年,主要盛行于布拖、美姑、昭觉、甘洛、喜德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最具代表性、最富有特色。[1]贵州省彝族主要主要聚居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彝族年也主要在这其中流行,云南省彝族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彝族年主要流行彝族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彝族聚居区以及散居区,以楚雄州、红河州及滇西北小凉山彝族年最具代表性。[5]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年主要流传于百色市隆林和西林县彝族聚居区。[6] 彝族年是维系彝族的纽带, 能够加强彝族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增加彝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彝族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与彝族文化息息相关。[4]
历史沿革
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