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五更

传扬于东北地区的汉族民间小调
《月牙五更》,又名《貂蝉五更》《大将名五更》,是传扬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地区的汉族传统民间小调。因为唱词为“五更体”,且每“更”中必有“月牙儿”三个字而得名。[1][2]
“五更调”是一种广泛传唱的小调,是中国传统曲牌之一,歌词贯穿从一更到五更的时段。它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从军五更转》。在隋唐五代时期,受佛教传播影响,“五更调”被用于宗教宣传,如《太子入山修道赞》及《南宗赞》。明清时期,“五更调”不仅流行起来,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尤以与百姓世俗生活相关的“世俗五更”为主,其中“闺怨五更”则描写了女子对情郎的相思之情。[1]
作为汉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它是南方地区叠落金钱变体的一种,以其豪放、热烈的特色著称。这首东北民歌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整体音调中保持着中速,以突出的东北二人转音调为特色。歌曲以季节为序,通过四个乐段分别叙述,每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歌词中融入了浓厚的地方民谣特色,突显了四季人物的吟咏,强调悲情色彩。歌曲的语调悠扬婉转,富有灵动和朗朗上口的特点,而由衬词构成的民谣语调则使其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2]

创作背景

“月牙五更调”,是滋生于黑土地,热情朴实的东北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又填入新词,成为《翻身五更》,表现了在东北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农民们斗地主、分田地的情景,抒发了翻身农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