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陨石(Moldavite),别名为莫尔道玻陨石,[1]是一种玻璃状的熔融石(tektite),据信形成于约1500万年前陨石撞击现今捷克共和国波希米亚地区的事件。[2] 捷克陨石以其标志性的绿色、不规则形态和天然纹理著称,这些特征源自其形成过程中陨石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它们属于无定形物质,类似于玻璃,由熔融物质急速冷却凝固而成。尽管捷克陨石等熔融石与矿物存在部分相似性,但其形成机制与物理特性具有本质区别。[2]
捷克陨石大约形成于1500万年前。当时,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由于撞击产生的高温与高压,使得陨石与周围的石头融合,形成了如浪花般的玻璃状物质。捷克陨石的命名源于1787年在捷克的摩达维河(Moldavite River)附近被发现。通常情况下,陨石以每秒钟11至74千米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有时,陨石撞击地面岩层后,会使岩层融化并飞溅。这些飞溅出的熔融物质在与大气层的空气接触后,会迅速冷凝形成玻璃。捷克陨石正是这种天然绿色陨石玻璃的一种。[4] 捷克陨石的灵性应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证据表明,距今约2.5万年前的东欧新石器文化族群已将其加工为仪式器具与护身符,用于丰饶祭祀与生殖崇拜。[5]1787年,捷克陨石首次被正式 发现于捷克波希米亚的莫尔道河附近及西摩拉维亚的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物和熔岩中。[1] 名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