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书门下三品

始于唐朝的官名
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以“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太子太保李靖詹事,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为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衔的名义。肃宗乾元后,通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遂废。[1]

简介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其他官员参予政务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名义(中书令、侍中为三品官)。资历不及三品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时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代宗时,中书令升为二品,将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名称沿革

同中书门下三品(64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