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

中国近代教育家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1]出生于江西南昌,[4]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头;[1]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3]
罗家伦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师从蔡元培[3]1919年,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担任编辑;[4]同年,当选为北京大学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3]
1920年到1925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归国参加北伐,1928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后,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1]1941年8月,由教育工作岗位转向党政工作,1949年,赴中国台湾;[3]1952年,任台湾省考试院副院长;1969年,病势渐重,同年12月2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72岁。[1]
罗家伦任职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革故鼎新,提出“学术化、民主化、廉洁化、军事化”治校方针,[8]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1]摆脱了民国外交部官僚把持学校的局面,将清华纳入国立大学管理体制;[8]罗家伦执掌国立中央大学期间,提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治校方针,建立“诚、朴、雄、伟”的新学风,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3]主要著述有《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