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池之会

春秋末年吴国与晋会盟的历史事件
黄池之会是春秋末年吴国与晋会盟的一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春(前482年),地点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方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边。[1][2][3][4]
吴国打败越国后成为东南霸主,随后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吴王夫差趁齐景公新死伐齐,在艾陵打败齐军,之后率军沿水路北上,欲与晋定公争夺中原霸主之位 。在黄池之会上,吴国与晋国争夺歃血为盟的先后,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夫差选择退让,晋国先歃血。会盟期间,越国偷袭吴都姑苏,夫差得知后秘密处决报信的吴兵,继续参加会盟。黄池之会使吴国的霸业达到了昌盛的极点,但吴军回师后,在随后的笠泽之战中遭到惨败,吴国的霸业随之而终结。[1][2][3][4]

事件介绍

吴国服越国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夫差齐景公新死,伐齐,在艾陵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军沿水路北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争中原霸主之位。”。《东周列国志》记载晋提出吴先歃的明确条件:吴必须去王号,称公。于是夫差去王号改称“吴公”,主盟黄池大会。会盟尚未开始,越人已趁吴国空虚攻入吴都,夫差封锁后方消息,对晋国以武力相胁,最终得以主盟。黄池之会并没有给吴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加速了吴国的灭亡。黄池之会达到了吴国北上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2]
黄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