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学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湖南近代教育的开端。它的设立最初由蒋德钧提出,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并由陈宝箴亲自命名。[1] 1897年2月,熊希龄与蒋德钧发起筹办时务学堂并号召捐款。同年11月29日正式开学,初期暂时租用长沙小东街(今中山西路至三贵街一带)刘权之旧邸为校舍。梁启超和李维格分别担任中文和西文总教习,同时有韩文举、叶觉迈、欧渠甲 、唐才常、周大列、王史、许应坦等人担任中、西文分教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学堂走向了没落。1899年春,时务学堂更名为求实书院,校址迁至城东的落星田。1901年,求实书院更名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1903年,该校迁入岳麓书院,与岳麓书院所改的高等学堂合二为一。1926年,高等学堂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1] 历史沿革
时务学堂,是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取得了明 显的成效。1896年冬湘绅创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蒋德钧“嫌其迹近谋利,乃创为添设时务学堂之议”,1897年1月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正式呈报巡抚陈宝箴批准立案,旋由熊希龄等请两江总督刘坤一拨盐厘加价银7000两为经费,遂建于长沙小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