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区

鹤龄区
鹤龄区是四川省剑阁县曾经存在的一个县辖区。1953年设第七区,1955年改称鹤龄区,治地鹤龄场(旧名火烧寺),位于剑阁县境东南部,距县城(今剑阁普安镇)51公里。1989年幅员面积259.4平方公里,辖鹤龄镇杨村乡樵店乡、锦屏乡、鸯溪乡、羊岭乡1镇5乡。

历史沿革

鹤龄区,治地鹤龄场(旧名火烧寺),其地踞山梁,左右为狭沟,远望如鹤凌空,场后小山,形似龟伏,山上树木葱茏,常栖群鹤,明代建寺于此,名鹤龄寺。后因庙失火,称为火烧寺,清代称火宁寺。
鹤龄区境古时为白水县永归县剑门县普安县剑州辖地。清时置隆礼保。民国三年(1914年)为隆礼团。民国十九年(1930年),隆礼团改分为隆礼上、下二区,隆礼上区治地鹤龄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隆礼上区与泰和区、广安区合并为第五区,治江口场(今剑阁县江口镇),区境改属第五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鹤龄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区境改属第三指导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政区划为第七区,次年设第七区公署,治地鹤龄场;1953年1月,区公署改称区公所;1955年12月,区公所改以治地命名,第七区改称鹤龄区。1958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所辖各乡改为人民公社。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生产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81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太平公社改称羊岭公社,水磨公社改称锦屏公社。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实行政社分设,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组。1985年10月,鹤龄乡改建为鹤龄镇。1989年辖鹤龄镇和杨村、樵店、锦屏、鸯溪、羊岭5乡。1992年,剑阁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鹤龄区公所,锦屏乡、杨村乡、樵店乡合并为杨村镇;石城乡、羊岭乡合并为羊岭镇。1995年,复置锦屏乡和樵店乡,仍属鹤龄区,撤销鸯溪乡并入鹤龄镇。2006年6月撤销鹤龄督导室,鹤龄区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