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组建石津运河工程处,在原石津运河工程的基础上建成石津总干渠,主要用于农田灌溉。1949年6月12日,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石津运河灌溉举行放水典礼。该渠第一阶段工程的完成,使石家庄市和获鹿县(今鹿泉市)20万亩旱田得到灌溉。同年7月1日,市政府编制《石家庄城市计划草案》,提出引滹[hū]沱河水入市的计划,将石津运河改名“石津渠”。1950年,在石津渠输水渠上开挖了五条支渠,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历史印痕
灌区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历史沉重的日本侵华时期,侵略者为了掠夺井陉的煤和冀中平原的粮棉资源,试图开挖一条从石家庄到天津的运河,将资源从天津港口运回日本。狼子野心未能得逞,运河刚刚开挖,日本投降,只留下从滹沱河的取水口到石家庄的导水路工程。 1948年石家庄解放,华北人民政府为利用导水路开展灌溉,成立了“石津运河工程处”,设计开挖灌区灌溉工程。1949年5月放水试渠,灌区开灌,当年浇地2万余亩。1950年,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石津运河灌溉工程处”。1953年,与晋藁[gǎo]渠合并,定名为“河北省石津灌渠管理处”。1955年,灌区下放归石家庄专署领导,名称也几经变化,直到1963年收归省水利厅领导,正式定名为“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沿用至今。由此,“石津”的名称就为灌区刻上了历史印痕,几与共和国同龄的历史也赋予了灌区深厚的文化底蕴。1958年,岗南、黄壁庄两水库兴建以来,拦截滹沱河上游水,由石津总干渠下泄,至深州市大田汇入滏阳河。石津总干渠长134公里,工程控制面积408万亩,设计渠灌 溉面积228万亩。总干渠于正定县南部横穿,西自十里铺村南入境,东至南五女村南出境入藁城市,在正定县境内流经10余个村,县境长7.7公里,渠道宽30~50米,深4~18米不等。正常年渠水流量为100立方米/秒,对沿渠村庄的农业灌溉发挥着重要效应。 石津灌区灌溉渠系现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6级固定渠道1.4万条,总长1.08万km,其中总干渠1条,长134.23km;干渠8条,总长183km;分干渠30条,总长379km;支渠268条,总长866km;斗渠2429条,总长2973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