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

为高净值人群提供投资与管理服务的金融机构
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2])是一种金融机构,其定义分为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由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提出的机构导向定义,另一种是美国众议院提出的业务导向定义。私人银行业务具体是指向高净值个人或家庭客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综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作为机构的私人银行是指以私人银行业务为核心业务或者唯一业务的财富管理机构。[3][6][1]
私人银行业起源于16世纪,是为满足寻求资产保护的瑞士富豪的需要而产生的。18世纪,伦敦成为世界贸易与个人财富中心。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私人银行因战争期间财富的迅速累积而蓬勃发展;欧洲也已成为全球最成熟的私人银行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私人银行客户需要债券和股票组合管理,90年代新兴富裕阶层偏好高风险投资,第三方专业服务兴起,帮助银行专注核心业务。进入21世纪,新客户多为年轻企业家和财富继承人,互联网使客户更主动管理资产。监管政策趋严,打击洗钱和税收透明化使离岸业务承压,私人银行服务业务在中国起步较晚,最初,主要由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随后,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5]
私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可划分综合私人银行、独立私人银行两大类。[3]其服务包括财富投资、财富创造和财富传承等内容;[7]私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往往收益率更高,但购买起点金额也较高。[8]这些服务具有私密性、专业化、定制化等特点。[3][4]私人银行的出现,满足了市场需求,健全了金融体系;[4]但同时也具有普通消费者无法享用、业务风险不好识别等局限性。[9][10][11]

定义

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存在两种表述方式,一是由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提出的机构导向定义,另一种是美国众议院提出的业务导向定义。私人银行业务具体是指向高净值个人或家庭客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综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作为机构的私人银行是指以私人银行业务为核心业务或者唯一业务的财富管理机构,包括综合私人银行类财富管理机构和独立私人银行类财富管理机构两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