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

明、清两代常州的行政建制
常州府,是明、清两代常州的行政建制。常州曾先后有延陵、毗陵、晋陵、兰陵等旧称,自毗陵起为郡,隋代废郡,改以州统县,古毗陵郡遂为常州。唐代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代常州属两浙西路。[1]

府城

常州府的城府(今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范围北起关河,南至京杭运河,西抵大观楼,东达[]舟亭,由以城廓、城垣为标志的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历经各朝代不断演变而来,内有造型严谨的城门、箭楼、瓮城、鼓楼、钟楼;有不同形制的石拱桥、条石桥石板桥三孔桥木板桥;有各种民居天井、进式;有常州府署、常州府第、寺庙、庵堂;有舟船、码头、水关、园林;还有半山亭、龙城书院、常州府学、大成殿、三吴第一大观楼、崇法寺、落心亭、忠义祠

历史沿革

在明代,常州府属于南直隶,下辖武进县(今常州市市辖区)、无锡县(今无锡市)、江阴县(今江阴市靖江市、及张家港市一部分)、宜兴县(今宜兴市溧阳市上黄镇)4县,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常州市市辖五区、无锡市全境、隶属泰州市之靖江市以及隶属苏州市之张家港市大部分。注意,金坛[]两县虽然现在隶属常州市,也说吴语毗陵小片方言,但唐宋元明清上千年来分属镇江(今镇江)和江宁府(今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