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

宗教学概念
神秘主义(拉丁文:Occultism,英文:Mysticism),又译密契主义,源自拉丁文occultism,意为"隐藏或隐蔽",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包涵人类与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结合为一的各种形式、经验、体验。[1][2]神秘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秘主义者通常强调个体与神灵的亲密关系,认为通过沉思、冥想和祈祷等方式,可以达到与神灵合一的境界。[3][4][5]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神秘主义普遍而持久地存在于宗教和哲学传统之中,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式。如犹太教的默卡巴神秘主义[6]卡巴拉神秘主义[7][8]、哈西德主义;[9]基督教的诺斯替神秘主义、[6]赫尔墨斯神秘主义;[10]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11]印度教的苦行神秘主义、[12]瑜伽神秘主义等类型;[13]佛教的涅盘、棒喝等;[14]道教的内丹、符咒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象术等。[15]
在历史进程中,神秘主义除一直贯穿于宗教哲学方面外,也逐渐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交汇融合,并对文学、艺术、近现代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长远影响。如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从波利提安和《圣经·新约》中汲取灵感,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和《天使报喜》;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表示地心说的复杂体系不符合上帝的旨意,他要去发掘真正反映造物主智慧的宇宙体系。[16]英国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曾有言:"神秘主义倾向鼓励了各种迷信和惯例的扩散。当人们对现世的命运不满意,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的时候,荒唐、非理性的势力便乘虚而入了。"[17]

词源

神秘主义(Mysticism)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希腊的神秘教,如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教和“厄琉息斯秘仪”(Eleusis),最初是指对初学者的一系列体验式的秘密教导。公元1世纪,这种东方埃及的宗教神秘礼仪已经通行于罗马帝国大小城市,并在早期基督教中转指上帝所启示的宗教真理。[18]从词源上来看,希腊语的形容词μυσtικισμó,来自动词μυω,意为“关闭”,特别指“闭上眼睛或嘴巴”,其“秘密的”涵义主要指向此类宗教仪式的细节,即应当对除新加入者外的其他人保密。早期的基督教作者发展了圣经学说并借用神秘教术语,《新约》之中已经包含“神秘”(mystery,mysterion)这一用语,具有“隐藏”或“秘密”的意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