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春

明末南京吏部考功郎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xùn],字季木,号文水,又号虞求,自号山昔湖居士,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恒台县)人,明代诗人。[1][2][3]王象春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叔祖父。[4]
王象春,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殿试榜眼。后因同僚舞弊案受牵连,经刑部两年审理终得清白,后因病归乡。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旱,王象春变卖家产流离多地,次年定居济南,购得李攀龙旧居。后复官,历任多职至南京吏部考功郎。天启五年被阉党视为“东林党”而罢职。崇祯四年,因家丁与孔有德部冲突引发兵变,王氏家族蒙难,王象春避祸山中,次年去世,享年55岁。[1][2][3][4][5]
其人才情出众,为诗坛“前后七子”之一。初崇“七子”,尤爱李梦阳、李攀龙,后受钟惺、钱谦益影响,转向抒发性灵,摒弃“七子”旧规。其诗作风格独特,雄浑清瘦,如《榛子镇》《赠徐海曙》等,新异奇警;而《送傅生归金溪》《山行》等则神韵清圆,隽秀清灵,开创清代王士禛神韵诗之先河。著有《齐音》(又称《济南百咏》)等多部文集。[1][2][3][4][5]

人物生平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文水,又号虞求,自号山昔湖居士,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第二(榜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另一同考官被揭发舞弊,使王象春遭受牵连,经刑部追查审理,历时两年,方弄清事实。王象春饱受精神折磨与迫害,只得告病回原籍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