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焘-抖音百科
王焘(1294年—1339年),小字宜孝,蒙古名阿剌讷忒失里(Aratnašri,又作“阿剌忒实里”,梵语意为“宝吉”),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他是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次子,母亲是蒙古人也速真(追赠懿妃),受父王禅让继位,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濮[pú]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1][2] 王焘出生地点可能在元上都,当时其父在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他被封为江陵军承宣使,后封江陵侯。大德九年(1305年)随祖父入觐元廷,忠宣王复位后封他为江陵大君,并陪父在元居住。至大三年(1310年),忠宣王为王位继承苦恼,经看笔迹预测,长子王鉴被杀,王焘成第一顺位继承人。皇庆二年(1313年),王焘经元仁宗批准继位,同年六月在开京延庆宫即位,是为忠肃王。虽忠宣王传位,但初期忠肃王是傀儡,实权在忠宣王手中。延祐七年(1320年)后,忠肃王趁机肃清忠宣王亲信,后因沈王暠谗言被元英宗扣押,还被牵连濮国长公主死因问题,后因证据不足脱险。至治三年(1323年)后情况好转,泰定元年(1324年)他迎娶金童,后携安童公主回开京,同日忠宣王去世。天历二年(1329年),忠肃王以病为由请求禅位世子王祯。但忠惠王上台后与他反目,至顺三年(1332年)元廷因忠惠王问题让忠肃王复位。复位后他倦于政务,朝政被“三青”把持,他沉迷游乐狩猎。至元五年(1339年),王焘薨,享年四十六岁,葬于毅陵,至正四年(1344年),元朝赐谥号“忠肃”,后其子恭愍王加谥“懿孝”。王焘生平爱好作诗,有三首七律流传。[1][2][3] 人物生平
受父禅让
王焘,高丽忠肃王,生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初七,父亲是高丽世子王謜(后来的高丽忠宣王),母亲是一个叫也速真的蒙古人(追赠懿妃),从其母未被称为公主及生前没有封号来看,应该是王謜[yuán]邂逅的一个普通蒙古女人。出生的地点似乎也在中国境内,因为当时王謜还在元朝,而在元上都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