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锋(Cold front)又称为“冷气团前锋”,是指因冷空气势力较强而主动向暖气团地区移动形成的锋面系统,通常用蓝色的锯齿状弧线表示。[1][2][4][5]
冷锋形成的实质是有明显差异的冷气团和暖气团在动力条件下[2][6],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进发,推 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迫使暖气团上升的结果。[2][3][7]冷锋主要由冷气团、暖气团和锋面等要素组成。[2][5][8]冷锋过境前后,由于均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较为稳定;过境时,冷、暖气团交界区空气运动活跃,常引起天气变化。[2][9][10][11]冷锋过境时会伴有狂风、暴雨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2][5][10]根据冷气团移动的快慢,冷锋可分为第一型冷锋和第二型冷锋。[2]冷锋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主要集中在中纬度地区。[2][1][3]在中国,冷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体分布北方多于南方,冬半年多于夏半年,春季最多,秋季最少。[2][3][11][12] 1919年,J.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定义出大气波动发展过程中的两类主要结构,并将其称为“转向线”(steering-line)和“飑线”(squall-line)。[13][14]1919年至1922年,挪威学派[a]通过进一步研究,首次明确定义“暖锋”。[13]冷锋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影响显著,例如会带来大风、雷暴、雨雪甚至冰雹、沙暴、寒潮天气,[2][3][11][12]但是会对局地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15]人类对冷锋的研究成果,在气象学、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16][17] 发现历程及命名
发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