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石

古代染坊用于碾整染布的工具
元宝石,因外形酷似元宝而得名,亦称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或飞雁石,是古代染布作坊中的一种特殊工具,主要用于碾整染布成品[1]。元宝石通常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重量差异较大,轻者约五六百斤,重者可达千余斤[2]

形态特征

元宝石由两部分组成,上爿为一元宝形石片,一般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3]。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合。碾布作业时,下置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施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历史沿革

元宝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乃服》记载,元宝石在当时的松江织造业和芜湖浆染业中广泛使用。宋应星指出,使用元宝石碾布可以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并且选用江北性冷质腻的石材制作元宝石,能够防止长时间碾压导致的热量积累,从而保护织物不受损。此外,他还提到芜湖的大型印染店非常重视元宝石的质量,愿意花费高价购买优质的元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