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

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电磁场
电磁波,从物理学角度说是一种形式的能量,是由相同且互相垂直的电场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震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8][2][5][9]
电磁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不依靠介质传播,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8][2][10]电磁波在电磁频谱中的位置可以通过其振荡频率或其波长来表征。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名称,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对物质的影响。电磁波可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兆赫辐射、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人眼可接收到的电磁波,波长大约在380至780nm之间,称为可见光。[8][2][5]
1819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发现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电磁波的概念首先由詹姆斯·麦克斯韦于1865年预测出来,而后由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于1887年在实验中证实存在。[4]
电磁波有广泛的应用,无线电用于通信,微波多用在雷达或其他通信系统红外线用于遥控、热成像仪、红外制导导弹等,可见光是大部分生物用来观察事物的基础,紫外线有显著的化学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X射线用于对人体的透视和工程上的探伤,y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用于探伤、厚度测量和医学治疗。[7][5][6]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