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

霍布斯和庇古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1][2]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3][4]它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5][6]前者建立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7][8][9]后者建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帕累托,他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条件”,[10][11][12]目前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西方主要经济学家都要涉及这一领域。[13][14][15]

主要内容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福利经济学
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经济学区别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排除了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