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文鼎-抖音百科
梅文鼎(1633年3月16日—1720年),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2][3] 梅文鼎出身书香望族之家,幼时有“神童”之誉,早年受家学和私塾教育影响,获得天文学启蒙,后又向道士倪正[a]学习历法。梅文鼎曾数度参加乡试,但屡试不第。康熙十年(1671年),妻子陈氏去世后,梅文鼎未曾再娶,专注研究。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后,梅文鼎游历南京、福建、杭州、北京、天津一带,并与当地学者交流[2]。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梅文鼎进京,受到官员李光地的接待,期间,他参与《明史·历志》的审稿工作,并完成《几何补编》《少广拾遗》《笔算》《历学疑问》等著作。[1][5]李光地向康熙帝进呈梅文鼎著作《历学疑问》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梅文鼎受李光地邀请再次进京。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在南巡归途中,连续三天召见梅文鼎。[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梅文鼎的孙子梅毂成受命编修乐律算书,在《律吕正义》完成后,康熙帝令梅文鼎审查,并赐给梅文鼎《律吕正义》一部。康熙六十年(1720年),梅文鼎去世,终年八十九岁。[2][6] 梅文鼎一生博览群书,著述达80余种,在其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中,共收录其天文著作62种、数学著作26种。[1][2]在研究中,梅文鼎主张会通中西,完善阐发了“西学中源说”。天文历法方面,梅文鼎考证和补订古代历算,结合西方新法阐述中国历法,创造出融汇中西特色的天文仪器;数学方面,梅文鼎提出将中国古代数学划分为“算术”和“量法”两大类,在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分、积分方面都有精深造诣。[2][7]梅文鼎对天文历算的研究影响了梅氏家族几代人,使梅氏家族形成了以梅文鼎为首的宣城历算学派。[8]梅文鼎也是清初历算界的导师,他与康熙皇帝以及当时大多知名学者均有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梅文鼎为中心的松散的天文历算研究集团,推动了当时天文历算研究的发展。[9]此外,梅文鼎的著作还被介绍到日本和西方,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和西方出现了对梅文鼎的专题研究。[10]清经学家江永认为,梅文鼎是清初“历算第一名家”。[1][11]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梅文鼎是中国古代天文算法的“开山祖”。[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