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佐(963年—1044年),字希元,号知余子,北宋时期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北宋宰相、书法家、诗人。他的父亲是陈省华,陈尧佐的兄弟包括陈尧叟和陈尧咨,兄弟三人被称为“三陈”,在学业、政绩、德行上都各有建树。陈尧佐还工于书法,笔力端正遒劲,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曾写有《怀杭州西湖》:“扁舟载酒渔翁唱,记得闲过处士庵。”[1][4][2] 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勤俭爱民。他曾为祥符知县陈诂[gǔ]辩 护,使其免受不公待遇;在陕西为官时,告发地方官的罪恶,因此被降为朝邑县主簿;居家勤俭节约,将“孔子固多能鄙事”作为箴言教导子孙后代。陈尧佐在潮州任官期间,因当地鳄鱼为患,他采取措施,捕杀鳄鱼,为民除害,受到潮州百姓的敬仰。他在寿州(今安徽淮南)知州任内,面对饥荒,自捐米粮救济饥民,并带动官吏富民捐米,救活数万人。陈尧佐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杭州钱塘潮,提出“下薪实土法”,发明了柴塘;在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州任上,他创新使用“木龙”技术减轻水浪冲击,修筑长堤,保护堤岸,使滑州百姓得以安居,其修建的长堤被后人称为陈公堤。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任职时,陈尧佐领导百姓修筑堤防,栽植柳树,美化环境,使荒滩变为园林,获得“柳溪”美誉。[2][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