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调查

受众调查
受众调查是新闻传播机构了解受众基本情况、意愿、需求、观点、态度、反馈的重要途径,旨在评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并改善新闻报道。这种调查可分为主动反馈和被动反馈两种渠道。[1]

概述

受众调查是新闻传播机构了解受众基本状况、观点、态度、反应以及征求受众意见的一项活动。它是考察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一种方法,属于信息反馈的研究范畴。受众调查的核心在于理解受众的需求。新闻机构若想使其传播产生效果,必须尽力适应受众的新闻需求。受众的关注程度取决于其对客观世界的关注度。受众的经济活动、生活水平、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参与政治事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就越紧密,获取新闻的渴望也就越强烈。同时,受众因其社会地位、职业、年龄、兴趣等因素的不同,需求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受众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了解受众的常用方式之一。[2]

发展历史

1935年10月,G.H.盖洛普创立美国舆论研究所,采用抽样方法开展民意测验,定期向新闻界提供社会舆论动向,并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组织的《上海读者和上海报纸》调查,是中国新闻界最早的一次社会调查。1938年2月,《新华日报》创刊一个月后,在报上刊出读者意见表,征询读者意见。此后每年一次,并将读者意见和编辑部的改进措施在报上公布,接受读者监督。新中国成立后,各新闻机构设立了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读者调查。50年代初,新华社曾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寄送调查表,毛泽东填写了对该社稿件的评价意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