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换器-抖音百科
变换器是指将信源发出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转换的设备。矩阵式变换器是一种新型的交-交电源变换器,相较于传统变换器,它具有无需中间直流储能环节、能进行四象限运行、具备良好的输入电流波形和输出电压波形、并能自由控制功率因数的特点。矩阵式变换器已经成为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历史沿革
1976年,L.Gyugyi和B.R.Pelly首次提出矩阵式变换器的概念和电路拓扑形式。1979年,意大利学者M.Ventutini和A.Alesina证实了这种频率变换器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验证,从而促成了矩阵式变换器的快速发展。他们在理论上证明了N相输入、P相输出的矩阵式逆变器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一种电压控制策略,尽管该策略解决了矩阵式变换器的谐波问题,但存在着输出输入电压比小于0.5的显著缺陷。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步,矩阵变换器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矩阵变换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控制方案,使得矩阵变换器的研究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阶段。 1989年,日本学者J.Oyama等人提出了一种最大最小输入电压调制技术,该技术认为输出电压最小的相始终与输入电压最小的相相连,其他两相则利用脉宽调制技术对输入电压进 行调制,确保输出线电压的最大值不超过最大输入线电压函数的最小值,即输出线电压始终保持在输入线电压的包络线内。同一年,南斯拉夫学者L.Huber和美国学者D.Borojevic提出了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技术的方法。该方法根据矩阵变换器的功率开关状态,定义出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的六边形开关状态矢量,并通过输入矢量在任意时刻与其相邻的两开关矢量合成,得出每个采样周期内的开关导通比。这项技术后来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技术。Huber和D.Borojivic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向量调制技术的PWM技术,实现了最大电压传输比可达0.866 ,并通过实验样机带动三相感应电机运行,证明了采用空间向量调制法的矩阵变换器与理论分析相符,具有输入功率因数接近1、输出电压可调频调幅等特点。A.Ishiguro和T.Furuhashi提出了输入双线电压瞬时值法,其调制本质在于任何时候输出电压都是由两个输入线电压合成而成。根据理论分析可知,当输入电流不对称或含有高次谐波时,控制函数会自动校正,而无需额外的计算量。这对于一些电网稳定性较差的情况特别适用。1992年,C.L.Neft和C.D.Schauder提出了一种适用于30马力矩阵变换器的控制理论和实施方案,这是一种去除了直流中间环节的逆变器方法的改进版,将控制策略分为"整流"和"逆变"两部分,三种开关被视为一种假想的电压源逆变器。"整流"部分对于每组开关都有"正""负"两套开关函数。 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