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

长沙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Hunan Library)是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2]青年毛泽东曾在此自学,何叔衡同志曾任馆长。[2]1984年,定址韶山北路的湖南图书馆建成开放,胡耀邦同志题写了馆名。[2]湖南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省级文明单位。[2]湖南图书馆馆舍面积3.2万㎡,馆内常年设有16个对外服务窗口,服务到馆读者峰值达300万人。[2]湖南图书馆现有藏书500余万册,古籍、名人手札、地方文献为本馆特色,藏量居全国前列,家谱、字画等特藏为全国图书馆界稀有。[2]湖南图书馆拥有“湘图讲坛”“百姓课堂”等阅读品牌和“两会”信息服务、联合在线咨询等智库服务品牌。[2]
1904年3月15日,《湖南官报》刊登一则由当时社会贤达联署的启事《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大声疾呼“信乎图书馆之不可一日缓也”,一时从官府到社会激发募捐暖流,当时清廷湖南巡抚赵尔巽准令魏肇文等在长沙定王台创立图书馆。[3]1911年,湖南图书馆改名为“省立湖南图书馆”。[3]湖南图书馆最初的规模“设馆三所,曰图书、曰教育、曰博物”。[3]1912年,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中学,因学校开设的课程限制很严,规则也一无足取,他深感厌恶,便退学寄居长沙新安巷湘乡会馆,编排了一个自学课程表,每天到定王台的图书馆去读书。[3]1926年8月20日,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湖南党代会做出决定,湖南教育会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合并,更名省立中山图书馆。[3]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首次对长沙轰炸是1937年11月24日,第二次轰炸是1938年4月10日,湖南大学图书馆全部焚毁,10月19日,日机第三次轰炸长沙时,定王台馆舍收藏的思贤书局的三十多种版片和一批图书、设备都被毁。[3]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省立中山图书馆即被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接管,1957年省政府拨款近30万元,图书馆建成五层楼3322平方米的书库。[3]1978年,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新时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长沙市韶山路当时还叫周家湾的地方建新馆,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66亩,主楼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3]1994年文化部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湖南图书馆排名第四,仅次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1998年第二次评估检查,湖南图书馆被定为一级图书馆。[3]
据2022年度湖南图书馆部门决算,馆藏实体文献513余万册(件),全国排名第11位,其中古籍62余万册(件),家谱藏量位居全国第3;数字馆藏量342余TB。[4]2023年,湖南图书馆服务到馆读者144.6万余人次,新办证1.5万余张,文献外借172.7万余册次,全年采购中文图书5.29万种共计11.5万册/份,外文图书1622种共计1841册/份,中文报刊1077种共计2573册/份,数字资源19种,地方文献1631种6190册。[5]2023年,湖南图书馆全年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共计423场,参与人数达240余万人次。[5]2023年,湖南图书馆新增注册文化志愿者800余人(团体),接待文化志愿者服务170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5.4万余小时,新增藏书点7个,共计32个,藏书点活动用书共计25.4万册。[5]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由梁焕奎等人募捐、湖南巡抚赵尔巽准令于古定王台创办的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