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也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增多,以及与之相关的血栓形成和出血并发症。[2]
ET确切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发病机制可能与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的改变、基因的异常激活有关。该病起病隐匿,有疲劳、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2]约有20%的患者,尤其年轻患者,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血小板增多脾大进一步检查而确诊[3]。疑诊ET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必检项目为血液检查[2]骨髓检查[6]、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试验、生物化学检测、[3]突变基因检测[2]细胞遗传学检查[6]。诊断标准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血小板计数≥450×109/L;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有JAK2CALRMPL基因突变[7]。ET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对初诊ET患者应判断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多年保持良性过程[6],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2];有反复出血或血栓形成者,预后较差[6]
ET的年发病率为(1~2.5)/10万[2][3]。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中位发病年龄60岁(范围2~90岁),好发于50~70岁[3]。偶尔有儿童病例[2]。女:男为 1.3:1[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于1934年首次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实体[8],1951年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一同纳入骨髓增生性疾病[9],1981年被认为是一种克隆性疾病[10]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