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柱(marine stack),[1]是指由于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2]
海蚀柱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海浪的继续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2]海蚀柱呈柱状或锥状,表面常形成峰窝状的海蚀痕迹。[3]
由于海蚀柱形态多变,沿海渔民常用“石老人”“石婆婆”“石蘑菇”“石瓶花”等来称呼海蚀柱。在海蚀柱中,有些经过长时间的海蚀作用,形成蘑菇状的海蚀柱,被称为海蚀蘑菇。[4] 形成原因
由于折射作用,海浪的能量会在突出的陆地岬角处聚集,因此到达海湾沿岸的能量相应减少。因此,岬角会不断地遭受侵蚀,从而导致海岸线后退。海浪持续撞击岬角的基部,并逐渐破坏其上部,最终形成海蚀量。海浪可能会在海蚀崖的底部形成海蚀洞。由于海浪持续撞击岬角,海蚀洞可能会贯穿到另一侧形成开口,成为海蚀拱,一些海蚀拱大到可以让船只安全地通过。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海蚀拱的顶端最终会坍塌,形成海蚀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