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

祖先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的遗存
大遗址是指我国古代先民以大量人力营造且长期使用的遗存,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创造力,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它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主要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特点。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大遗址的分布情况,划分出四个文化片区,分别为洛阳文化片区、新疆吐鲁番片区、西安周原片区、吉林集安沿渤海湾片区。

形成背景

大遗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当时被称为“大型古文化遗址”。大遗址的保护被视为“国家行动”,国家文物局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对大型古代文化遗址的重点保护工作。截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的总体规划》,并将100处重点大遗址列入保护项目库。此外,国家文物局还与多个省份签署协议,共建大遗址片区,探索新的保护工作模式。[2]

特征

大遗址主要包括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大遗址不仅是重要的历史信息载体,还是独特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对展示中华文化传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