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襄

中国现代甲骨学家
王襄(1876年12月31日—1965年1月31日),字纶阁,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生平事迹

王襄七岁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11岁时,改入樊氏私塾学习。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四川川北盐务局(今四川省三台县)拜心意拳大师宝鼎为师学习武术和内功十三段,并参与宝鼎内功十三段书籍的校核工作。
一日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正好孟广慧也在座。孟广慧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有古文字,二人赶忙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由于当时交通还不便利,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原来,在中国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长辫子,头顶前半部的头发要全部剃光。那时候,理发工具就是一柄锋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头皮,所以剃头匠必须常备一些止血药,这种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不过王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见这些"龙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像龟板,有的像一般的动物骨头。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发现这些“龙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便向范寿轩求购这些“龙骨”,范寿轩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