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桢

周之桢
周之[zhēn](1861—1933年),字贞亮,晚年以字行,又字子干,别号退舟。汉阳(今蔡甸)人,家住蔡甸正街龙家巷一段。幼年家道清寒而苦学不辍,不问寒暑,每至夜半,传为美谈。年轻时应童子试,五场连冠榜首,被选为经心书院斋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乡举,次年取进士,放刑部主事,旋入进士馆。后奉派赴日本进修,毕业于日本法律专科学堂。归国后,廷试一等,分发邮传部襄办路政。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黑龙江财政局会办,次年转任保定高等检察署审判厅厅丞等职。辛亥革命后,历任法制局参事、资政院评事兼警察学校教务主任。后绝意仕途,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先后在北京国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课余潜心于著作,长年不懈。后受武汉大学聘任教授,开《文选学》及《目录学》两课。1933年卒于教席,殁后家无长物,唯藏书数万卷。

人物生平

1861年,周之桢出生于汉阳(今武汉蔡甸)。幼年家道清寒而苦学不辍,不问寒暑,每至夜半,传为美谈。
周之桢年轻时应童子试,五场连冠榜首,被选为经心书院斋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乡举,次年取进士,放刑部主事,旋入进士馆。后奉派赴日本进修,毕业于日本法律专科学堂。归国后,廷试一等,分发邮传部襄办路政。宣统元年(1909年)出任黑龙江财政局会办,次年转任保定高等检察署审判厅厅丞等职。辛亥革命后,历任法制局参事、资政院评事兼警察学校教务主任。后绝意仕途,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先后在北京国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课余潜心于著作,长年不懈。后受武汉大学之聘,任教授,开《文选学》及《目录学》两课。1933年卒于教席,殁后家无长物,唯藏书数万卷而已。
参考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