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夫

北宋时期的官员
连南夫(1085年—1143年),字鹏举,号一阳,应山(今湖北广水)人,北宋文官,宋元丰八年出生于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曾任多个朝廷要职并两度出使金国,其生平事迹和品质被后人传颂和敬仰。[1][2]
连南夫于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他历任司理参军、教授、主薄、府尉等基层职务,后任雍正礼制局检讨、殿前文籍校书郎宣和年间,他以太常少卿的身份两度出使金国,归来后升任秘书郎暨起居舍人。宣和七年(1125年),连南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除右文殿修撰知濠州。靖康二年(1127年),他拜徽猷阁待制。建炎三年(1129年),他升任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安抚使,兼任多个制置使。绍兴年间,他历任信州、泉州知州,并以“忧国爱君”受到褒奖。绍兴六年(1136年),他晋升为宝文阁学士知广州府,兼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广南东路转迤使。然而,绍兴九年(1139年),他因反对和议、力主抗战而得罪权相秦桧,被贬谪至泉州,逐渐退出仕途,后携眷出走,扶二子自闽徙温,隐居于龙溪县十一都秀山(今龙海市榜山镇翠林村西)之麓,子孙后散居在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绍兴十三年(1143年)连南夫去世,谥忠肃,赠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连南夫著有《宣和使金录》一书,有文集二十卷,但已佚失。[2]

简介

连南夫(1085~1143年),字鹏举,应山(湖北广水)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徽猷阁侍制,擢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书衔、兼太平洲广德军制置使,知信州、泉州,进宝文阁学士、知广州、迁广东经略安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因得罪权相秦桧,被谪知泉州,后隐于龙溪县十一都秀山(今龙海市榜山镇翠林村西)之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谥忠肃,赠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
其子孙今散居在浙江福建、广东、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家和地区,原台湾“副总统”、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连战为其第26世孙、为连舜宾第三十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