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

人文科学学者、教授
李汉秋,男,1939年4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

人物经历

1955年福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至198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评职称时,破格越级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1984年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40部。获奖中有四个“首届”:1989年个人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惟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自1992年起就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教授为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题写书名。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卢嘉锡院士题写中堂称赞李汉秋“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价李汉秋:“《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李汉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儒林外史》研究专家,2001年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获得很高评价,现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一项重点项目,50万字的书稿已完成。

建言立论

1989年,奉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志在弘扬中华文化。在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一直为如何安邦治国而建言立论。自1991年起,连续十余年,他年年在全国政协会议和各种报刊上建言加强道德建设,并且随这项工作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