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原益轩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儒学家
贝原益轩 Ekiken Kaibara,1630~1714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儒学家、博物学家、平民教育家。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通称久兵卫。曾在长崎京都江户等地游学。早年专讲朱子学,晚年对朱熹提出怀疑,转而接近于唯物主义。主张理气不可分。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理是气之理,理气决是一物,且无先后,无离合。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著作有《益轩十训》、《大和本草》、《慎思录》、《大疑录》等。

介绍

日本 德川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博物学家、平民教育家。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通称久兵卫。生于筑前国(今福冈县)。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从14、15岁起广泛阅读医书、佛教和儒家的经典等。初时信仰佛教,后来反对。原先接受陆象山王阳明心学,到36岁前后改而崇拜朱熹。晚年主要受中国明朝哲学家罗钦顺等人影响。他根据自己用实证的方法长期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结果,于85岁时著《大疑录》,批判了朱子学中的一些观点,走上了接近于唯物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古学派的先驱。
益轩博学、多能,注重民生日用之学,一生著述很多。他最后坚持的宇宙观是理、气合一论,其本质上是气一元论。他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气是物质性的,能产生万物;理是气之理,不能离开气而独立自存,不能产生万物;理须就气上认取;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一物,而且无先后、无离合;气不断地运动、变化,太极、阴阳、道都不过是气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形式。
在人性问题上,益轩不同意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声称天地之性就是气质之性。他还批驳朱熹所谓性无死生的说法,断言人死后性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