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彦(?-1629年9月),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1][2]明朝末年西南地区著名的彝族土司。他曾自称"罗甸大王",是贵州水西地区的重要军事和政治领袖。[3][2]
安邦彦的政治生涯始于天启年间。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他发动叛乱,联合水东土司宋万化起兵十万,围攻贵州省会贵阳长达10个月。此后,他多次领导大规模的彝族反明运动,其势力范围遍及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占领了多个城镇。在叛乱期间,安邦彦与明军多次交战,战况起伏。他在陆广、鸭池等地大败官军,但也遭遇过失败。[2]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他与乌撒土司安效良在六广河设伏,全歼明军刘超部队。[4]
安邦彦的反明活动持续近八年,对明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5]他与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结盟,共同领导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明运动。崇祯二年(1629年),朱燮元率五省兵马围剿安邦彦。最终,安邦彦在永宁一带战败身亡,叛乱主力被消灭。安邦彦叛乱对西南地区造成重大影响,其失败标志着明末西南两大地方割据势力的覆灭,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这场起义凸显了明朝后期土司与中央政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在贵州地方史和明朝末年的政治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2][3]
人物简介
安邦彦是明朝末年西南的川贵等省历史上著名的“奢、安之乱”的主要头领,曾经在明代天启2年(1622年)2月7日,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犹如一座孤岛,外无援军,内缺粮食,以至城内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作乱多年后,于崇祯二年(1629),才被兵部尚书朱燮元,督贵、川、湖、滇、粤五省兵马平复。八月水西,被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