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26日,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也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院重大科研任务。[3][4][2]
生物物理所的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1958年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5]1968年,生物物理研究所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研究院,并进行改组。1970年,生物物理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6]之后相继成立细胞起源及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等研究室。[7]1981年,生物物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1985年,国务院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生物学学科。1989年,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成立。[8]1992年,除两个开放实验室外,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有的11个研究室被整合成四个研究室。[9]2001年,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迁入生物物理研究所。2005年,生物物理所组建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2009年,研究所蛋白质与分子生物医学科研楼竣工。2012年,生物物理所获批建设中国科学院人类资源样本库。[11]2015年,第2次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托生物物理所成立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创新中心,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2]
截至2023年末,生物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1]该所拥有生物学、心理学、基础医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二级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再生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培养点各8个,生物工程专业1个。[2]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