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鸽

以植物种子为主食的中等体型鸟
哀鸽(学名:Zenaida macroura),又名泣鸽,鸽形目鸠鸽科,哀鸠属的一个物种。体型中等,喙短,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较短,胫全被羽;翼发达,善飞行;尾短而圆;腿短健,无蹼,后趾与前三趾同在一个水平面上。哀鸽通常全身灰褐色且颜色暗哑,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体长23-34厘米,翼展约45厘米,体重86-170克。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眼部下方有一个明显的新月形黑色羽毛区域。眼睛为黑色,周围皮肤较薄。食物绝大部分是种子等素食,占其膳食总量的95%。它们很少吃蜗牛或昆虫。哀鸽会吃足够的食物来填满[]囊,然后在飞行的间隙休息时消化食物。哀鸽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一窝产2枚蛋。雏鸟的双亲都会照顾雏鸟一段时间。分布于中美洲北美洲及其近海岛屿。每年,大量的哀鸽从分布区北部地区迁徙至1月温度高于−12℃的南部地区越冬。

物种简介

化石

哀鸽最早的可靠化石记录可追溯至早更新世,约在180万年前。1931年,亚历山大·韦特莫尔(Alexander Wetmore)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德斯堡附近的塞米诺尔人居住区首次发掘出哀鸽化石。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遗址、贝丘和其他一些史前人类的遗址中,都能找到哀鸽存在的证据。分布在美国的6个州的至少11个遗址,以及墨西哥加勒比地区的部分遗址都存在哀鸽的化石。位于洛杉矶的拉布雷亚沥青坑中,也有属于17只哀鸽的29个化石标本。
不过,由于存在的化石都是一些零散的碎片,关于哀鸽的化石资料,尤其是更新世时期的化石资料仍十分缺乏,这就使考古学家们感到很困惑,不能对哀鸽的演化作进一步研究。而且,由于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纯的化石并不能反映哀鸽的生活习性和生活范围,而知道了不同化石标本的分布距离,才能获得这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