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等产业
第一产业(primary sector),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2]其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泛指农业);[3][4]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如粮农、菜农、棉农、猪农、豆农、渔民、牧民、瓜农、茶农,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其范围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民和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2][5]2025年一季度,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11713亿元,同比增长3.5%。[6]
1935年,费歇尔将从自然界取得的产品称为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采矿业。1957年,克拉克依据三个标准划分出三大产业:距离消费者远的为第一次产业;产品有形的分为第一次产业或者第二次产业;根据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可分离,可分离的划入第一次产业或者第二次产业。据此,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和渔业[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界普遍采用了这种划分方法。[2]
中国在1985年正式使用了此类分类方法,[7]为适应建立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首次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8]第一产业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7]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后,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整,制定了第二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1年,国家统计局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8年,国家统计局又根据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进行了修订。[8]

发展历史

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始于1985年。为适应建立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首次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后,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整,制定了第二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1年,国家统计局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8年,国家统计局又根据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进行了修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