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27空空导弹-抖音百科
R-27空空导弹(外文名:R-27 air-to-air missile,北约代号:AA-10“白杨”,绰号:“阿摩拉”)是苏联三角旗设计局于1970年代中期主导发展的中长程空对空导弹,有很强抗干扰能力。这种导弹后来发展了多种种改型,以配备在MiG-29、Su-27等战斗机上。[3][4][1] R-27空空导弹有很强抗干扰能力,1983年服役。[5]该导弹设计用于打击所有类型的飞机、旋翼机、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机系统。它可以在白天和夜晚的任何天气条件下与空中目标交战。[4]该导弹有4类主要型号:红外制导的R-27T/ET、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ER、反辐射型R-27P/EP以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EA。区别早期型R-27导弹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导弹的头锥,钝头的是红外制导型,尖头是雷达制导型。R-27空空导弹在役时是苏联最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该导弹实战射程均达到了40千米级别。[1] 发展历程
研制历程
1973年,苏联空军提出发展第4代战机所需的空空导弹。之后的一年中,包括自动系统研究院(NIIAS)在内的多家科研单位提出新型导弹的需求细节、概念设计等,计划名称为K-27。按照自动系统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的规划,K-27是一种模块化导弹,透过主要模块的交替组合发展出一系列导弹,包括不同制导方式及不同射程。在制导模式方面,包括半主动雷达、红外、主动雷达、被动雷达等制导方式。在射程方面,有K-27A短程系列以及K-27B远程系列,前者发射重量约250公斤,射程70-80公里,计划装备米格-29;后者发射重量约350公斤,射程120-130公里,计划装备苏-27。K-27还必须能配备于已服役的米格-23ML及苏-15TM战机上;且其性能必需超越预计于1975年服役的美制AIM-7F麻雀导弹。锦旗与闪电(Molniya)两家设计局根据上述技术要求设计自己的K-27,最后锦旗设计局获胜。1984年,基本型的R-27R、R-27T服役,1987年R-27ER与R-27ET服役。之后锦旗设计局持续发展主动雷达制导R-27AE与被动雷达制导的R-27P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