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端友(公元1078年—公元1132年),字子交,北宋仙源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奉圣公”孔若蒙长子、孔子的第48代嫡长孙。[1][a]
公元1095年,孔端友修缮家庙并描刻晋顾恺之画的孔子画像。[b][c]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孔端友被授为朝奉郎、直秘阁,袭封衍圣公,主管祭礼、祭祀之事。公元1095年,孔端友修缮家庙并描刻晋顾恺之画的孔子画像。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孔端友被授为朝奉郎、直秘阁,袭封衍圣公,主管祭礼、祭祀之事。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宋徽宗下诏宣议孔端友袭封衍圣公,担任通直郎、[d]直秘阁,[e]并允许按一定资历经核准升官。[5][1]公元1128年11月(建炎二年),孔端友陪席南宋高宗赵构首次祀天大典。[f]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赵构南下,史称“大宗南渡”,孔端友在衢州继续行使衍圣公职权。[1][3]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在孔端友的主持下,南渡之后的祭祀、会族等活动逐渐得以开。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孔端友担任郴州知军(湖南省郴州市)。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农历三月,孔端友主管洪州玉隆观,没有具体事务。[1]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夏,孔端友因病去世,享年55岁。[1] 人物经历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孔端友出生。孔端友少年时期,擅长读书并精通四数、擅长书画。公元1095年,孔端友修缮家庙并描刻晋顾恺之画的孔子画像。[5][1]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孔端友26岁,被授为朝奉郎、直秘阁,袭封衍圣公,主管祭礼、祭祀之事。之后,孔端友袭封叔父孔若虚的衍圣公爵位,管理孔庙的祭祀和圣府的内部事务。由于精于职守,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37岁的孔端友被授“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一枚。1121年(宣和三年),宋徽宗下诏宣议孔端友袭封衍圣公,担任通直郎、[d]直秘阁,[e]并允许按一定资历经核准升官。诏书上说孔端友作为孔子的后代,祖上报效鲁国,修善积德,出入朝堂,特升孔端友为省中藏书、校书处,予以奖励。[1] 公元1128年11月(建炎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在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孔端友与族长孔传奉诏陪席。[f]孔端友返曲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因济南知州长刘豫叛宋,形势急转直下。金兵破北京,占领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孔氏族人担心曲阜被金兵攻占,无处可去。孔端友在族长孔传的支持下,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阙里林庙,拿着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率部分族人南渡,历经扬州,到达杭州。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赵构南下,史称“大宗南渡”,宋高宗念其有功,赐家衢州,建立家庙,孔端友在衢州继续行使衍圣公职权。当年年底,孔传出任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孔端友操持家族事务。孔端友及其族人来到衢州后,接济当地灾民,同时传承曲阜家风,为衢州南宗家族文化的形成与演进奠定坚实基础。孔端友与族人在衢州开创孔氏南宗基业,为朝廷效力。自此,浙江衢州就成了孔子嫡长孙的第二故乡。因为衢州位于长江以南,故世称“孔氏南宗”,孔端友也由此成为孔氏南宗始祖,衢州从此成为江南儒学文化中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