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词引正-抖音百科
《南词引正》是一部戏曲演唱论著,篇幅虽小,但内容精湛独到,中心内涵是对昆曲演唱规律的阐发,包括学唱途径、唱法和听曲门径等等,是作者魏良辅对唱曲之道的见解。 作者简介
清初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中有如下记述:“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三,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泪。吴中老曲师如袁髯[rán]、尤驼者,皆瞠乎以为不及也。”魏良辅与其同好、弟子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吸取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长处,并融合了北曲演唱艺术的特点,使昆山腔更为清柔宛折,形成一种纡[yū]徐深邈的“水磨调”新腔,这就是后人通常所称的“昆山腔”。此种改革之后的“昆山腔”很快在各地流传开来,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剧种之一。魏良辅对唱曲之道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其所著的《南词引正》一书中。 书籍简介
《南词引正》论“学唱”,一是强调“择具”,开首即云:“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二是提出“初学不可混杂多记,如学[集贤宾],只唱[集贤宾]……如混唱别调,则乱规格,久久成熟,移宫换吕,自然贯串”。关于唱法,其理论最为精到,有“三绝”、“两不杂”、“五不可”、“五准”等具体演唱要求和准则,其中“三绝”最为重要。“三绝”为:“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字清”指发声准确、字音清晰;“腔纯”指唱腔纯净,不夹不杂;“板正”指节奏稳定而有分寸。这个观念在中国戏曲演唱史:影响极大,尤其是以“字清”为第一要义,体现了中国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理想追求。除上述要求外,《南词引正》在唱法上还强调“曲须唱出各样曲名理趣”,所谓“理趣”当指各种曲调的固有风味,与后来徐大椿等提出须唱出“曲情”犹有不同。认为清唱“不比戏场藉锣鼓之势”,因而“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而对“面上发红 、喉间筋露,摇头摆足,起立不常”等唱病提出了批评。关于“听曲”《南词引正》认为“不可喧哗,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节称赏”。演唱要从“字、腔、板”用功,听曲亦须从“字、腔、板”人手。《南词引正》除对演唱规律和技巧的阐发之外,还有许多关于戏曲声腔史、戏曲音律、南北曲异同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述,其中对于戏曲声腔的阐发最富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既“各方风气所限”来肯定地方风俗、语言、民间小曲等对戏曲声腔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确是颇为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