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
拓跋翰(?~45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与景穆帝拓跋晃及南安隐王拓跋余为异母兄弟,母为舒椒房。冯跋翰初封秦王,官拜侍中、中军大将军,改封东平王。在太平真君三年(442年),他被封为秦王并担任侍中、中军大将军。
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尚书左仆射兰延以皇孙拓跋濬年幼,谋立拓跋翰为帝。侍中薛提以拓跋濬为嫡皇孙,应选为储君。宗爱曾与太子拓跋晃、秦王拓跋翰交恶,与南安王拓跋余交好。于是拥立拓跋余登基。拓跋翰、兰延遇害,谥号为明。[1]

人物生平

封王任职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十月初六日,拓跋翰受封秦王,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参谋典都曹军务。拓跋翰为人忠诚正直,因此百官都很畏惧他。太傅高允因拓跋翰年纪轻,撰作《诸侯箴》送给他。拓跋翰读完之后,大为高兴。后来,拓跋翰镇守枹罕,以信义恩惠安抚众人,因此受到羌戎的敬重顺服。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改封为东平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