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创办于1870年,简称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历经类思小学、汇师小学、徐汇中学小学部、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等阶段,1998年9月实行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 学校位于徐家汇地区,隶属于徐汇区教育局,学制五年。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一千五百余人。总校:文定路170号,分校:徐虹北路38号。
简介
因徐光启而得名的徐家汇地区,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在徐家汇地区,主要以法国教会势力为最大。1850年,他们在徐家汇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取名徐汇公学,即今天的徐汇中学。1884年,法国教会又在蒲西路120号处造了一座小教堂,称为始胎堂。始胎是圣母怀耶稣之意。始胎堂除了传教外,也办了一个蒙学班,主要是读经班,同时也学些文化。传教士普遍称它为“外学堂”,以区别于在天主教内西方洋修会直接管辖的“内学堂”。 1904年,法国教会在始胎堂附近建造大教堂,即今天的徐家汇天主堂。该教堂根据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为蓝本,建成一座哥特式建筑,历时6年,至1910年开堂。此后,读经班也迁至蒲西路221号当时的天文台原址。那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教会为适应当时的形势,给外学堂起了一个正式的校名,叫类思小学。类思,也可译成圣类思或圣路易斯,是天主教的一个年轻圣人的名字。以类思命名小学,就是要师生以类思为榜样,做到“抛弃俗世,安于神贫,绝对服从。”这也是教会给类思小学制定的办学宗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