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

尖尾科、住肠线虫属的寄生虫
蛲虫(学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全称蠕形住肠线虫,是尖尾科、住肠线虫属的一种寄生虫,蛲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引起蛲虫病及各种并发症。[2]
蛲虫的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7837年,是所有已知人体寄生虫中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地理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它于1758年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发现并命名。[3]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形似白线头。雌虫长8~13mm,宽0.3~0.5mm,虫体头尾尖细,中部略膨大。雄虫明显小于雌虫,长2~5mm,宽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有尾翼、数对乳突及一根长约70μm的交合刺。虫卵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光学显微镜下虫卵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凸起,形似英文字母的“D”字形。虫卵大小为(50~60)μm×(20~30)μm,无色透明。[7]
蛲虫的唯一终宿主是人,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排出体外的虫卵即具有传染性;蛲虫头部可刺入肠黏膜,偶尔可深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及微小溃疡。由于蛲虫寄生期短暂,故肠黏膜病变轻微。蛲虫偶尔可穿破肠壁,侵入腹腔或阑尾,诱发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人对该病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高。有家庭聚集性。[4]
蛲虫病以肛周及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3]蛲虫在人体内存活不超过2个月,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即使不治疗也能自行痊愈。也可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双[nài]羟酸噻嘧啶等)进行治疗。其可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进行预防。[8]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