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抖音百科
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成立于1860年的俄国圣彼得堡,原名为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芭蕾舞团,也被称为马利亚剧院芭蕾舞团。该舞团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初,其成员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成就。[1] 历史沿革
18世纪30年代,俄国宫廷开始出现芭蕾表演,最初由贵族武备学堂的学生和外籍舞蹈家担纲。[2]1738年,俄国建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该校毕业生成为了俄国剧团的重要力量。然而,直到18世纪末,芭蕾舞坛仍然主要由外籍舞蹈家掌控。18世纪后期,来自西欧的舞蹈家G.安焦利尼和F.希尔弗丁等人在该地工作,培养出了像瓦尔贝尔赫、科洛索娃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芭蕾舞者。到了19世纪初,在C.迪德洛的领导下,这支舞蹈团队成为了欧洲领先的芭蕾团体之一。迪德洛导演的《弗洛拉与泽费鲁斯》等作品帮助舞团确立了俄罗斯芭蕾风格,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舞蹈艺术家。[3] 30至50年代,舞团主要上演的是法国浪漫主义的经典剧目,如《仙女》《吉赛尔》《爱斯梅拉尔达》和《海侠》等。这些剧目的主题往往超脱现实,进入神秘的世界。随后,J.佩罗、A.圣-莱昂、M.珀蒂帕等人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舞团的剧目,并培养了许多享誉世界的舞者。特别是在珀蒂帕担任总编导期间(1864年至1905年),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达到了世界芭蕾艺术的巅峰。20世纪初,福金的创新活动促进了舞团的发展。自1909年起,舞团的主要演员在巴黎、伦敦等地举行的“俄罗斯演出季”中大放异彩,赢得了全球赞誉。 十月革命初期,尽管面临人才流失和资金紧张的问题,舞团依然保有了古典剧目遗产,推出了新的剧目,并培养了新一代的艺术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舞团被迫迁至彼尔米市,但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仍有小分队坚持演出。他们上演的《加雅涅》(1942年)极大地激励了与纳粹德国战斗的苏联人民。战后,舞团恢复了交响芭蕾的传统,排演了《宝石花》《爱情的传说》和《列宁格勒交响曲》等作品。这种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编导,他们创作了《山里的姑娘》(1968年)和《创世记》(1971年)等成功的剧目。目前,舞团的舞剧总编导是O.维诺格拉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