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篇章之一。“虚实”是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主要指军事力量的强弱大小和态势的优劣。[1][2] 本篇主要讲述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少胜多。同时提出“击虚”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基本条件,概括出“避实击虚”的基本原则,并以“水”设喻,将虚实理论上升为灵活变化、因敌制胜的哲理境界。[1]
作品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