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yà]弧焊,是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一种焊接技术。又称氩气体保护焊。就是在电弧焊的周围通上氩气保护 气体,将空气隔离在焊区之外,防止焊区的氧化。[1] 氩弧焊技术是在普通电弧焊的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氩气对金属焊材的保护,通过高电流使焊材在被焊基材上融化成液态形成熔池,使被焊金属和焊材达到冶金结合的一种焊接技术。由于在高温熔融焊接中不断送上氩气,使焊材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防止了焊材的氧化,因此可以焊接不锈钢、铁类五金金属。[1][2] 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氩弧焊会产生金属粉尘和有害气体、紫外线、高频电磁场和放射线等有害因素,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历史沿革
钨极氩弧焊起源于C.L.Coffin在非氧化性气氛中进行焊接的构想,他在1890获得该构想的专利。20世纪20年代Hobart和Dcvcrs先后对该构想进行了改进,分别利用氦气和氩气作保护气体进行焊接。1930年美国发明惰性气体保护焊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镁部件的焊接需求刺激了该方法的迅速发展。[3]